お知らせ

徐贛麗・ICCS訪問教授が着任しました

2020年1月10日、ICCS訪問教授として招聘した徐贛麗教授(華東師範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長)が着任しました。

主な著作:

中国語:
1.《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2006年9月,民族出版社
2.《东盟民俗》,2012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201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中国节日志·春节(广西卷)》,2015年1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学术论文:
1.《壮族<布洛陀经诗>哲学意蕴初探》,1998年5月,广西民族研究
2.《壮族古代社会发展的真实图景──<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二 》,1999年3月,广西民族研究
3.《多元浑融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三 》,1999年9月,广西民族研究
4.《壮族先民以神谕人的社会教化准则──<布洛陀经诗>文化意蕴之四 》,1999年12月,广西民族研究
5.《壮族民间诗歌的优秀篇章──<布洛陀经诗>的文化意蕴之五》,2000年3月,广西民族研究
6.《立足田野觅真知——柯杨民俗学学术成就述评》,2002年11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生活与舞台——关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2004年12月,民俗研究
8.《广西龙脊地区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化》,2005年6月,民俗研究
9.《 当代节日传统的保护与政府管理——以贵州台江姊妹节为例》,2005年6月,西北民族研究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 》,2005年12月,广西民族研究
11.《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创造》,2006年3月,民俗研究
12.《历史语境中的文化人与旅游》,2006年8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3.《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 》,2006年9月,民俗研究
14.《民俗旅游村的政府管理刍议——以广西龙胜为例》,2007年6月,昆明大学学报
15.《广西龙胜龙脊地区的稻作民俗》,2008年9月,古今农业
16.《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戏班调查》,2008年10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7.《族群意识与生存环境——广西龙胜黄洛红瑶族群考察 》,2009年8月,百色学院学报
18.《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桂林龙脊景区的个案》,2009年10月,文化遗产
19.《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2009年12月,旅游论坛
20.《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之可能——以布洛陀文化遗址为例》,2010年4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1.《从鸡歌看客家人的精神气质》,2010年8月,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保护的经验——以融水苗族坡会群为例 》,2011年3月,河南社会科学
23.《广西壮族的农事歌谣及其生存境况》,2011年3月,古今农业
24.《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广西龙脊地区的调查 》,2011年3月,广西民族研究
25.《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1年3月,青海社会科学
26.《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白绿珠传说为例》,2011年4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7.《认同与区分——民族服饰的族群语意表达 》,2012年3月,民族学刊
28.《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以广西宝赠侗族祭萨申遗为例 》,2012年4月,贵州民族研究
29.《韩国法圣浦端午节的政府保护与民间参与——兼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比较 》,2012年7月,民族学刊
30.《八景文化空间与八景诗画的文化遗产价值》,2012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昆仑神话之魅及其旅游实现 》,2012年11月,青海社会科学
32.《红瑶妇女服饰的符号意义及其文化传承》,2013年3月,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33.《再论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与作家文学相比较》,2013年4月,民间文化论坛
34.《桂北侗寨的老年人生活建构与价值》,2013年5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的生成——以广西三江富禄为例》,2013年6月,广西民族研究
36.《资源化与遗产化:当代民间文化的变迁趋势》,2013年9月,民俗研究
37.《侗族的转世传说、灵魂观与积阴德习俗》,2013年9月,文化遗产
38.《侗寨的公共空间与村民的公共生活 》,2014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灵验信仰:葛亮花炮节传承的内在动因》,2014年6月,节日研究
40.《侗族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探究》,2014年6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短板和解决的可能——以壮锦的实践为例》,2014年9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2.《体验经济时代的节日遗产旅游:问题与经验 》,2014年9月,青海社会科学
43.《群体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打同年为例》,2014年12月,贵州民族研究
44.《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2015年5月,民俗研究
45.《空间生产与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侗寨聚落为例》,2015年7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6.《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2016年1月,学术月刊
47.《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 》,2016年5月,民族艺术
48.《追逐奇异性风俗:民族旅游的两难 》,2016年10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49.《“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2017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0.《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2017年7月,民族艺术
51.《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2017年7月,民俗研究
52.《中国民俗学的本土化:缘由、问题与路向》,2018年9月,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2019年1月,民俗研究
54.《当代城市空间的混杂性——以上海田子坊为例》,201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その他にも著作、論文多数。

 徐贛麗教授の任期は2020年2月9日まで。本学在任中、本研究センターの研究活動に参加する他、大学院中国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にて「中国文化特殊研究Ⅷ」を担当します。
 


最新のお知らせ

お知らせの一覧へ

ICCS(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について

文部科学省「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によって設立された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略称ICCS)は、本学大学院中国研究科博士課程を中核に、海外から招聘する世界レベルの学者を含む現代中国研究の国際的な研究・教育機関として、活動を行っております。

ICCSの研究における究極的目標は、伝統的な「中国学(Sinology)」にとどまらず、新たな学問分野として「現代中国学(Modern Sinology)」の構築に向けた努力を継続することにあります。これは日本発の世界的な取組みとなるでしょう。私たちは日本国内、中国をはじめとする世界の優れた仲間たちと、このための研究を進めています。

詳しく見る